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叶片发黄现象,不仅影响观赏效果,严重的还能造成植物枯萎死亡。下面分别列举出导致植物黄化的不同原因,以便对症治疗,还植株以翠绿生机。

一、缺水黄化
园林养护中最为常见的叶片黄化症,尤其对于反季节移栽的大树,由于根系受损,吸水能力较弱,且树体蒸腾作用较大,易导致树体缺水性叶片黄化。其症状特点是晃动树体叶片不掉落,但黄化叶片自下而上老叶先黄,若缺水时间长,则整株发黄。
救治措施:新移栽大树枝干挂大树营养液吊袋,对树冠喷施琳海抑制蒸腾剂,给叶片喷水,根部少量浇水,待其叶片挺起后,再给根部浇透水。对下部老叶出现黄化之植株,应加大浇水量或增加浇水次数,同时辅之以叶面和环境喷水。
二、缺素性黄化
缺素性黄化包括:
1、土壤盐碱含量高的地区,植物根系难以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,引起“生理干旱”和营养缺乏症。可以使用盐碱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。
2、土壤贫瘠或肥料失衡的“黄化”或失绿症状,如:缺镁黄化、缺锰失绿、缺硫失绿、缺铁黄化、缺氮黄化、缺磷失绿、缺钾失绿。可喷施相应叶面肥进行防治。
三、涝黄
当花木长时间浇水过多或根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时,易导致根部进行无氧呼吸,使根的吸收功能减弱,水及土壤的营养物质运输差。地上部分表现为叶色枯涩或发黄,花色趋淡、花香减退。当水溃严重时,会引起大量落花、落叶,叶片用手指一碰即落,根系腐烂,甚至全株死亡。
救治措施:当植株出现涝黄时,将积水排除。情况严重时,可将植株带土取出,置阴处吹晾收干后再重新栽种,或先剪去坏死的根系,再换用通透良好的疏松、干净培养土栽种,栽种时可用根腐消+生根液灌根,促进根部生长。
四、肥黄
施肥过多或浓度过大引起的发黄,表现在新叶顶尖出现干褐色,一般叶面肥厚而无光泽,且凹凸不舒展,老叶片焦黄脱落。应立即停止施肥,严重的用大量清洗冲洗部分肥料。
五、缺光黄
长时间置荫蔽环境,叶片得不到足够阳光,不能形成叶绿素,整株叶片变黄继而脱落,补充光照可避免此病。
六、药害引起“黄化”
药害引起的黄化在植株茎叶部位均有表现,以叶片黄化发生较多,主要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正常光合作用所引起。药害引起的黄化往往由黄叶发展成枯叶,阳光充足的天气多、黄化产生快。按药害轻重,有叶片发黄和全株发黄之分。叶片发黄又有心叶发黄和基叶发黄之分。增施肥料、适量浇水均可减轻药害程度。
七、病害引起“黄化”
因真菌、细菌、病毒、类茵原体等病原物的侵入,也常引起叶色不正常发黄,称为“病黄”。由于引起花木叶片发黄的病因不同,叶片发黄所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。
1、常见的真菌病害有褐斑病、黑斑病、角斑病、轮纹病、炭疽病、灰斑病、白斑病等。出现真菌病害的黄化症状时,应及早摘去病叶烧毁。增加通风透光,防止湿气长时间滞留叶面,合理施肥。初现病害时,可用叶病灵喷施防治。
2、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:软腐病、叶斑病、穿孔病、疫病等。由于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常存在于病残体和土墙中,多从伤口侵入,高温高湿、通风不良的环境,病害易发生流行。为此,应加强水肥管理,增强植株抗性。减少机械损伤,及时杀灭虫害,杜绝病菌从伤口侵入。加强土壤消毒,减少病菌来源,发现少量病叶,及早摘除烧毁。对已发病的植株,喷施叶病灵防治。
3、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生物,侵入花木体内后,有时在叶片上呈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条纹。刺吸式口器昆虫是自然界最主要的病毒传播媒介,如蚜虫、介壳虫、蝽蟓、叶蝉等。防止病毒性“花叶病”的方法是:及时杀灭刺吸式口器的害虫,禁止使用带毒的枝条或种球进行繁殖,及早拔除病株烧毁,对嫁接、扦插使用的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。
八、虫害引起的失绿“黄化”
园林植株由于受到刺吸式害虫为害,也会在叶面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黄斑,甚至会全株发黄,称为“虫黄”。如蚜虫、介壳虫、蓟马、红蜘蛛等造成的叶片黄化。表现症状叶片有斑点,严重者叶片皱缩、卷曲。由虫害引起的失绿“黄化”,只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杀虫方法,新抽的枝叶就不会再出现失绿“黄化”。
防治各类刺吸式害虫的药剂:一灌树虫净,施虫胺,撒虫胺,恶虫清,碧虫清,全灌王等。
